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10-14 21:11:04 点击量:
2008年北京残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对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评价仍然在被世界媒体沿用。诸如“精彩”、“感人”、“难忘”,“温暖的震撼”、“人性光辉闪耀”。北京残奥会也被引述国际人士的话称为“残奥会的里程碑”。
静默,圣火点燃前,所有人屏息凝神:顺着空中垂下的白色绳索,轮椅上的侯斌奋力向上攀爬,因为用劲,这位前残奥会跳高冠军的脸憋得通红,眼神中坚毅却始终未变。向上,一米又一米,掌声如潮水涌起,近十万名观众集体起立,欢呼,伴随着热泪。
2008年9月6日晚10时许,“鸟巢”,这个画面通过电视镜头定格在更多人的记忆中。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说:残奥会开幕式“是一种温暖的震撼,这是人性的光辉,是与生命的对话、对生命的释放和对生命本身的思考”。那一刻没有人再对自己并不健全的躯体有所顾忌,灿烂的笑容衬托着一张张的笑脸。他们自信,他们骄傲,为拥有这个属于自己的盛大节日,为全世界对自己喝彩。
仪式并未在这一晚结束。持续11天的20个大项472个小项的比赛,运动员、观众、志愿者,将共同完成整个展示生命力量的神圣仪式。以生命的名义,北京残奥会向世界传递对残健共融的永久追求。北京残奥会通过12天的盛大仪式,把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到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上,聚焦到残疾人的发展事业上,并顺势把对这个群体的关爱列入社会议程的重要位置中。德国《每日镜报》这样评论:“北京残奥会取得了巨大的人道主义成就,它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可以教会人民在与残疾人打交道时更好地理解他们。”
“如果夏季奥运会对整个中国而言是首次的公开亮相,那么残奥会对中国残疾人而言甚至意义更大。”美国《洛杉矶时报》这样说。
当“无臂飞鱼”何军权用头撞击电子计时板、却淡然地表示“只不过是比赛技巧而已”时,当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自己摇着轮椅进出任何一个场馆,谢绝其他人的帮助时,他们也都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尊严。
在运动场外,更多的残疾人从体育中看到生命的尊严。“舒服的假肢、没有障碍的盲道对残疾人融入社会固然十分重要,而非全部。”参加残奥会开幕演出的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成员龚慧勇说。他认为,通过举办残奥会能让残疾人在精神层面获得勇气与信心,这是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实现梦想的内在动力。
更多的健全人也通过残奥会认识到残疾人的尊严。“没有想到运动员能做得这么好。”9月8日一早,56岁的高兰萍穿过半个北京城到“鸟巢”观看了一天的比赛,她感叹说:“能够想象到他们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他们的成就应该更早被我们认识到。”
“残奥助威团”形象大使金晶回忆自己还在上海轮椅击剑队的时候,一次与队友一起去逛南京路。队友怯于出门,他们家住上海,却没到过南京路。在金晶的鼓动下,大伙儿出门了,三人坐轮椅,两人拄拐杖,结果引起围观,有人大惊小怪:“残疾人开会了!”
9月10日,“鸟巢”,男子400米T13级决赛。当古巴选手路易斯曼努埃尔加拉诺奋力冲过终点线时,观众席再度沸腾了。“我从没想过我会打破残奥会纪录。我只是一个劲儿往前跑。比赛的过程很艰苦,但结果却令人满意。”加拉诺赛后这样说,他的视力因为高度近视已经受损严重。几个小时后,当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从“鸟巢”观众通道偶然经过时,加拉诺立刻被人认出,引来数十名观众要求合影留念。
“鸟巢”的观众不断地被残奥会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所感动。“他们比我们有着更坚强的意志。”带着11岁女儿来观看比赛的刘丽说,在这里,能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勇气,审视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曾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内莉米兰达的梦想是夺得金牌。她在女子100米自由泳S4级项目上为墨西哥代表团摘下首金时说:“我实现了我的奥运梦想,我从第一天游泳时就梦想有一天登上奥运的最高领奖台,这个梦想我终于在北京实现了。”
北京残奥会的赛场,快乐随处可见。这些快乐不仅仅来自竞技的胜利,而且更是出于参与和展现自我。北京残奥会上年龄最大的运动员,66岁的澳大利亚射击选手莉比科斯马拉在女子10米气步枪立射SH1级(下肢残疾)决赛中,以0.1环之差错失奖牌。赛场下的莉比谈笑依然:“我参加了10届残奥会,每一届的感受都不同,只要在赛场上我就很开心。”
“超越,融合,共享”,不仅是残疾人的梦想,也是全社会的梦想。北京残奥会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光辉,让许多健全人也感动不已:原来这个社会如此充满爱心,原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正如一位网民所说,透过北京残奥会,任何挑剔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北京残奥会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全人类普世价值的出发点人道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