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10-31 14:42:29 点击量: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模式与医疗服务的割裂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深层次的健康需求。医养结合作为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范式,正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核心解决方案。医养结合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就是面向居家养老、社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模式与医疗服务的割裂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深层次的健康需求。医养结合作为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范式,正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核心解决方案。医养结合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就是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2亿。当前,全球医养结合行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已形成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各国依据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例如美国以市场化运营为核心,依托商业保险体系构建服务网络;日本则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介护保险”服务体系,强调居家护理与社区服务的紧密衔接;欧洲国家多采取政府主导的福利型模式,通过立法保障服务的普惠性与标准化。
二是“预防为主、医养融合”的理念成为行业共识。服务内容已从基础生活照料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康复护理及心理健康支持等全链条延伸,旨在通过前瞻性干预降低老年人整体医疗风险。
三是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服务流程。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管理平台等领域广泛应用,显着提升服务效率与响应能力。智能护理机器人、AI健康监测系统等已实现精准跌倒探测、紧急呼叫联动及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四是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持续完善。多国通过专项立法、财政补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方式构建支撑框架,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制度性整合。
中国自2024年起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包”落地,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制定《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强化服务质量监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家庭支付压力。在技术融合与应用层面,智慧医养实现突破性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普及率快速提升,实时心率、血压监测及异常行为识别功能成为标配;远程医疗平台打通居家、社区与机构间的健康数据壁垒,使线上问诊、电子处方流转及健康干预的即时响应成为现实。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医养结合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推动医养结合已然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今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3年的医养结合促进行动。《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实现医养结合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供给有效增加,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与养老资源进一步共建共享,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的多重驱动下,医养结合产业从早期的概念探索逐步迈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阶段,服务场景从机构延伸至社区与家庭,服务内容从基础照护升级为涵盖预防、诊疗、康复、康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前,医养结合不仅是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新经济增长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端看,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已呈现明显的分层化趋势:失能半失能群体对专业医疗护理的刚性需求催生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细分市场;慢性病老人推动居家医养服务的普及,家庭病床、上门护理等便捷化服务渗透率显著提升;而随着新一代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的增强,高端定制化服务需求崛起,融合医疗、康复、文化社交的复合型医养社区成为市场新宠。这种多层次需求不仅推动了服务场景的多元化,更倒逼产业从“单一服务提供”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行业正经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早期“养老机构+医务室”的简单组合模式已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医养康养一体化”深度融合模式。例如,居家社区养老领域的“嵌入式”服务将医疗资源直接植入社区,实现老年人“家门口就医”;机构养老领域的“整合照护”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为老人提供从疾病治疗到心理慰藉的全流程服务;智慧医养平台则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远程监测、智能预警、AI辅助诊断等技术应用,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地域壁垒触达更多老年群体。
政策赋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从土地供应、财税优惠到医保支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地方层面则通过试点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扩面、医保支付方式的优化,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服务使用门槛,更激活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推动社会资本、医疗机构、保险企业等多元主体跨界融合,共同构建多层次服务网络。
医养结合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才结构性短缺是当前最突出的痛点,兼具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此外,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的滞后也制约着行业规范化发展,部分地区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准入门槛低等问题,影响消费者信任度。技术应用层面,虽然智慧医养概念火热,但部分技术产品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未能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然而,挑战中蕴含着巨大机遇。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养老场景的深度融合,个性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产业降本增效提供新路径。消费升级背景下,老年人对高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需求日益旺盛,推动市场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政策层面,国家将医养结合确立为战略性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未来,抓住细分赛道机遇、构建核心服务能力、推动跨界生态合作的主体,将在产业升级中占据先机。
其一,智慧化与数字化成为服务标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全面渗透至服务各环节,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照护”转型成为必然。智能穿戴设备、远程诊疗系统、机器人护理等技术应用,不仅能实现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还能通过算法优化护理方案,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服务。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健康数据安全与共享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机构、跨区域的资源协同。
其二,“整合照护”模式成为市场主流。以老年人为中心,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社工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将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通过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社工等专业人员的协同配合,满足老年人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等多维度需求。未来,大型连锁化、品牌化机构将凭借标准化服务体系与规模化运营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中小型机构则需通过聚焦认知症照护、安宁疗护等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的差异化竞争力。
其三,支付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长期以来,支付端瓶颈是制约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扩面、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以及公益慈善力量的介入,一个“基本医保+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个人支付”的多层次支付体系正在构建。这种多元化支付格局不仅能降低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更能通过支付杠杆引导服务供给方向,推动市场从“低端同质竞争”向“高端品质竞争”转型。
想要了解更多医养结合产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医养结合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